优化原料纯度与配方,是提升有机玻璃制品透明度的基础。有机玻璃(PMMA)原料纯度直接影响透明度,若原料中含有杂质(如灰尘、低分子聚合物),会导致制品出现雾度;因此需选择高纯度 PMMA 颗粒(纯度≥99.9%),避免使用回收料或杂质含量高的原料;同时,在原料中添加适量透明剂(如苯乙烯 - 丙烯腈共聚物),可减少 PMMA 分子链的结晶度,降低光散射,提升透明度,透明剂添加量控制在 0.5%-1%,过量会导致制品发黄;此外,避免添加影响透明度的助剂(如某些颜料、抗氧剂),若需调色,选择高透明色母粒,确保制品透光率≥92%(接近玻璃透光率)。
改进成型工艺参数,减少成型过程中的透明度缺陷。有机玻璃制品常用注塑、挤出成型工艺,注塑时需控制熔融温度(220-250℃),温度过低会导致原料熔融不充分,制品出现气泡、缩痕,影响透明度;温度过高则会导致原料分解,制品发黄;同时,调整注塑压力(50-80MPa)与保压时间(10-20 秒),确保原料充分填充模具型腔,减少气泡产生;挤出成型时,控制螺杆转速(30-50r/min)与挤出温度,避免转速过快导致原料剪切过热,或转速过慢导致熔融不均,确保制品表面光滑、无杂质,提升透明度。
优化模具设计与表面处理,减少光反射与散射。模具型腔表面粗糙度直接影响制品透明度,若模具表面粗糙(Ra>0.2μm),制品表面会复制模具纹理,导致光散射;因此需对模具型腔进行抛光处理,确保表面粗糙度 Ra≤0.05μm,形成镜面效果;同时,模具设计时避免尖角、锐角,采用圆弧过渡,减少原料流动死角,避免因填充不足导致的透明度缺陷;此外,模具排气孔设计需合理,确保成型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顺利排出,避免气泡残留,气泡会严重影响透明度,导致制品出现 “雾状” 外观。
制品后处理工艺,进一步提升透明度与表面光泽。有机玻璃制品成型后,表面可能存在微小划痕、毛边,需进行抛光处理,常用抛光方法有机械抛光(用羊毛轮配合抛光膏)、化学抛光(用三氯甲烷与甲醇混合溶液)、火焰抛光(适用于简单形状制品),抛光后制品表面光滑度提升,透明度显著改善;若制品出现轻微发黄,可进行紫外线照射处理(2-4 小时),减少表面泛黄现象;此外,对制品进行涂层处理,如喷涂高透明耐磨涂层(如 SiO₂涂层),不仅能提升透明度,还能增强耐磨性,避免后期使用中因划痕影响透明度,延长有机玻璃制品的美观寿命。